在人工智能情感陪伴这个新兴赛道上,创新企业"自然选择"近期又有新动作。这家专注于AI情感交互技术的公司正式发布了其第二代产品——专为女性用户设计的3D AI男友《EVE》。令人瞩目的是,这款产品在角色建模的精细度和材质表现力方面,已经达到了当前市场上顶级女性向3D游戏的水准。
这并非"自然选择"首次涉足AI伴侣领域。去年10月,该公司推出的同名AI女友产品《EVE》一经面世就引发广泛关注,在B站平台创下超过百万的播放量,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刷屏效应。两款产品都围绕"灵魂伴侣"这一核心理念进行设计,通过高度拟真的情感交互系统和恋爱游戏化的体验设计,致力于实现与用户之间的"超级对齐"(Superalignment)。
值得关注的是,新一代《EVE》产品在功能上实现了显著升级。除了延续前作的情感陪伴核心体验外,最突出的创新是增加了对混合现实(MR)设备的支持,使玩家能够与虚拟伴侣展开更加自然、亲密的互动体验。
近年来,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突飞猛进,掀起了一场生成式AI的技术革命。游戏行业在讨论AI应用时,主要呈现两种发展路径:一种是在现有成熟游戏中引入AI技术,实现工具化和NPC智能化。例如,《永劫无间》手游就运用大语言模型技术,开发出支持实时语音交流的AI队友系统;网易旗下的开放世界MMO《逆水寒手游》也在今年接入了官方版本的DeepSeek模型,推出了智能NPC角色"沈秋索",这标志着DeepSeek技术首次在游戏产品中实现商业化应用。
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,AI技术带来的机遇不仅在于改变游戏开发方式,更可能从根本上重塑游戏产品的本质属性。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种发展路径——AI伴侣型游戏产品。根据知名投资机构A16Z最新发布的《2025年全球生成式AI应用Top100》报告(第四期),移动端应用榜单几乎被AI聊天和伴侣类产品垄断。这一现象清晰地表明,消费者对AI技术的需求早已超越单纯的工作效率提升,情感陪伴正在成为更强烈的市场刚需。
目前AI伴侣产品仍属于相对小众的细分领域,整个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。但如果将这类产品以游戏形式进行包装,是否能够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?国内外厂商已经开始在这一方向进行尝试,探索多元化的玩法设计和商业变现模式。借此机会,我们不妨深入探讨AI伴侣类产品在游戏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。
观察当前市场,"自然选择"公司推出的两款AI伴侣产品确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不过令人遗憾的是,官方披露的产品信息相当有限。其首款AI女友产品《EVE》自去年亮相后就鲜有动态更新,而新推出的AI男友版本也尚未公布更多技术细节。
提到"自然选择"团队,可能部分玩家还不太熟悉,但其创始人张筱帆在游戏行业却颇具知名度。他此前开发的《奇点时代》手游,以国内首款面向男性玩家的Galgame为卖点,从测试阶段就引发持续讨论。虽然游戏口碑存在波动,但却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,不仅保持稳定运营至今,还顺势推出了衍生AI应用《奇点chat》。
从实际体验来看,《奇点chat》是一款融合AI聊天功能的游戏化应用,专门为《奇点时代》的玩家设计。用户可以与原作中的四位女主角进行深度互动,通过日常聊天、朋友圈互动、赠送礼物等方式培养感情,最终达成恋爱结局。该应用的特色在于,AI角色会随着亲密度提升展现出更丰富的交互行为,比如主动分享网络热梗图,或者从历史聊天记录中提取信息,回忆过往的交流内容等。
在商业化方面,该应用采用订阅制付费模式,用户通过购买月卡或年卡来解锁更多聊天时长和AI记忆容量。根据点点数据统计,游戏iOS端上线三周累计营收约3.3万元。虽然这一成绩并不突出,但却为AI伴侣产品的商业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案例。
然而,《奇点chat》终究是基于预设角色的AI伴侣产品,而玩家真正渴望的,可能是一个能够自由定制的"灵魂伴侣"。网易公司显然洞察到这个需求,在经过长期观望后推出了首款AI伴侣应用《破次元恋人》。截至4月24日,这款应用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累计下载量已超过14.3万次。
与《奇点chat》不同,《破次元恋人》更像是一个AI聊天应用平台,玩家可以自主创造理想中的完美伴侣形象,如霸道总裁、上古神尊、校园男神等;也可以复刻各类游戏、小说中的经典角色。在游戏性设计上,《破次元恋人》引入了二次元玩家喜爱的羁绊系统,同时配备了通讯录、个人空间、留言板、状态更新、礼物赠送等功能。通过积累"羁绊值"可以解锁更多剧情,系统还会智能推送角色相关的小道消息,帮助用户打破交流障碍,快速建立情感连接。
需要说明的是,这种互动体验建立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,用户通常也需要设定自己的人设,如高冷师尊、倔强小白花等,整体体验类似于双人剧本杀,或是早年流行的语C(语言CosPlay)形式。
从技术层面看,这款恋爱模拟器的底层模型采用了字节跳动的"豆包"和MiniMax的abab模型。其中MiniMax(上海稀宇科技)曾获得腾讯等多家游戏公司的投资,旗下已有《星野》和《Talkie》两款成功产品作为先例。虽然同样是"角色创建+聊天互动"的基本模式,但这两款前辈产品却玩出了新花样。
以《星野》为例,它将乙女游戏经典的卡牌收集、换装玩法整合为"星念系统"。无论是官方还是玩家创建的角色,都允许其他用户消耗一定数量的钻石,抽取该角色的不同形象和卡面。这些卡牌不仅可以收藏,还能在专门的卡牌商店进行交易。每当一张星念卡牌售出,相关AI角色的创作者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,这在物质层面有效激励了用户创作热情。得益于这套创新机制,去年五一前后《星野》用户量快速增长,一度冲进iOS社交免费榜第七名。
"这也能算游戏?"——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的AI聊天应用,不少玩家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。确实,如果仅仅是机械地发送文字、接收回复,缺乏更深层次的互动,体验难免显得单薄。但前段时间,由蔡浩宇团队Anuttacon公布的AI实时互动游戏《Whispers From The Star》(简称:星之低语)则尝试突破这一局限。
简单来说,《星之低语》以AI大语言模型(LLM)为核心技术支撑,允许玩家通过文本、语音甚至视频通话与游戏主角进行自由对话,所有交互行为都会实时影响剧情走向,完全突破了传统游戏中固定的对话树模式。玩家可以直接向AI角色Stella提出预设之外的问题,比如询问她的身份背景或逃生策略等,Stella会根据对话上下文生成符合角色设定的回复,其表情、动作都与对话内容保持高度同步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在演示视频中,当测试玩家建议Stella采取强行撞门的逃生方式后,系统确实会提示Stella因为采纳这个建议而导致"死亡"。这种"实时互动+非线性叙事+决策可致死"的融合模式,相比传统Galgame具有更强的吸引力。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"聊天"范畴,而是在体验一段真正动态发展、可持续成长的虚拟关系。
总体来看,目前国内布局AI伴侣或AI聊天领域的厂商数量可观。除了前文提到的网易、MiniMax外,腾讯音乐也曾试水这一领域,推出集AI陪聊、虚拟写真等功能于一身的《未伴》,可惜运营半年后黯然退场。更进一步的创新产品则像蔡浩宇、张筱帆开发的那样,以完整游戏的形式包装AI伴侣体验,具备灵活的叙事系统、沉浸式的UI设计和交互设计。
在发展方向上,几款产品各有侧重:《奇点chat》《EVE》偏向日常情感陪伴,而《星之低语》则强调玩家推动的线性叙事体验。但它们都遵循同一个核心理念:运用AI大模型技术赋能游戏产品。然而就目前来看,这些产品都尚未找到真正打动大众市场的关键点,要么停留在曝光阶段踌躇不前,要么难以突破小众用户圈层。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新兴领域,仍在等待那个能够点燃市场的"灵光乍现",而大规模的市场验证与持续迭代优化,或许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。
现在,让我们暂时放下"AI赋能"、"颠覆性创新"这些宏观概念,回归到真实市场环境中。从玩家角度出发,关于AI伴侣游戏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:
第一个问题:市场需求是否存在?
从《星野》《破次元恋人》等产品的市场表现来看,这类创新确实展现出发展潜力。笔者认为,AI伴侣游戏的核心优势在于赋予玩家故事创作的主导权,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游戏的"第四面墙"。例如,一些创造力强的玩家在《星野》中创建了十几个人设角色;另一些玩家则特别欣赏AI产品提供的"我的恋爱我做主"的自由度,除了谈恋爱,还能用来猜歌词、写小说,这是任何预设剧本都无法提供的独特体验。
但痛点同样明显。有玩家直言,这类应用的AI伴侣虽然初期能带来新鲜感,却难以保证持续稳定的高质量输出,导致新鲜感消退后用户兴趣骤减。商业模式也存在疑问:一方面,内容生成需要消耗大量Token成本;另一方面,出于合规要求必须对用户创作内容进行严格监管。虽然这些限制可以理解,但客观上确实影响了用户体验。因此,自主生成的AI伴侣能否打动已经被成熟乙女游戏/Galgame培养出高要求的玩家群体,仍有待观察。不过随着大模型推理成本的持续下降,AI伴侣产品的准入门槛将越来越低,"如何做出差异化特色"将成为赢得市场的关键。
第二个问题:技术是否已经成熟?
这也是许多人感慨的方面。用户需求的进化正在推动技术快速迭代——就在不久前,AI陪聊还被视作天方夜谭,如今许多人已经能够使用DeepSeek等工具低成本定制自己喜欢的恋爱模式。但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:实现了文字对话就会渴望语音交流,有了语音功能又会期待视频互动,等到视频也成为标配,可能就会向往仿生机器人了。
就目前而言,直到视频互动阶段,现有技术都能提供解决方案。《EVE》和《星之低语》等产品已经在尝试语音互动功能,特别是《星之低语》,演示中Stella的语音表达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。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情绪感知能力——能够识别玩家的情绪波动并给予恰当反馈,展现出接近真人社交的细腻度。
总体而言,无论是从产品宣传还是实际体验来看,在国内厂商前赴后继的探索下,AI伴侣领域已经完成了一次进化之旅:从最初的简单对话,到角色自定义,再到语音交互和情感识别。随着技术能力的持续进步,从概念到落地的产品数量必将不断增加。
第三个问题:能否真正满足情感需求?
技术壁垒终将被突破,但提供真正的情感陪伴才是最大挑战。当前主流的AI伴侣产品,如《破次元恋人》《星野》,仍然局限在对话框的方寸天地中。这种你来我往的聊天模式看似简单,但要实现深入交流并不容易。
一方面,缺乏专业编剧打磨的剧情往往流于表面,AI配音也难以媲美真人演绎的魅力;另一方面,AI在情感表达上存在明显局限,比如情感不连贯、对话过程中记忆丢失等问题,都会让用户产生失真感,难以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。最具挑战性的是,用户需要在聊天过程中用严密的语言逻辑构建脑海中的幻想世界,并说服自己在这个虚拟空间中投入真实情感,这种体验存在天然局限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AI陪伴产品没有发展前景。举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例子:《逆水寒手游》中就有玩家将自己无法再见的亲人"数字化"为游戏中的门客NPC。虽然互动形式仅限于聊天,且缺乏真实的共同回忆,但许多玩家仍能从中感受到真挚的情感,获得前所未有的陪伴感。我们或许会觉得为虚拟人物投入时间精力有些荒诞,但又不得不承认,有些人确实需要虚拟世界——这片数字天地恰恰承载着现实世界中无处安放的情感需求。
目前的AI恋爱体验或许还像小孩子过家家,但笔者始终认为,情感是人类永恒的刚需。这些产品或许改变不了整个行业格局,却切中了许多普通人的情感痛点。它们可能不够完美,但有的足够真实,有的充满中二气息,有的激发无限想象,有的则更贴近日常生活。因此,无论是实现技术与情感的深度融合,还是在内容创作上持续创新,只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,能够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情感体验,AI陪伴游戏就有机会创造不亚于传统恋爱游戏的市场价值。
最新文章热门文章
- 《沙丘觉醒》腾讯子公司Funcom开发的生存建造MMO新作-stem开启测试[多图]
- AI市场再发生变化!国内AI全面暴跌,什么原因?[多图]
- 4月游戏榜单出炉!这家的游戏表现尤为超出[多图]
- 腾讯收入再创新高!高管:我们还会继续努力[多图]
- 4月中国手游出海收入排行榜:点点互娱遥遥领先,月流水再达到新高[多图]
- 腾讯起飞了!收入大涨24%,游戏业务表现亮眼[多图]
- 小众赛道又出新游戏!《Dreamy Room》3个月斩获452万[多图]
- 二游大世界必有一战!三消之王乐元素新品《白银之城》首爆[多图]
- 变形版搜打撤,沐瞳的《代号:撤离》已放弃射击[多图]
- 4月全球手游收入榜:腾讯还是一如既往的强,小游戏拔得头筹[多图]